(社科圆桌)国际酒类数智化管理与新质生产力培育
时间:2024-05-15 11:34: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查看:130

        4月26日至28日,第一届“国际酒类数智化管理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轻化工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中国酒业协会联合指导,四川轻化工大学主办,长江上游地区白酒数智化管理与生态决策优化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川酒发展研究中心、川酒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承办。以“国际酒类数智化管理与新质生产力培育”为主题,邀请了7国近40名酒类研究专家、学者和知名企业家代表共议酒类领域的发展前景。 

  探索与展望:白酒产业的数智化管理与新质生产力培育 

图1 四川轻化工大学党委书记王洪辉 

  全球酒业消费转变需借助新技术实现突破,酒类产业作为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积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流通效率,丰富消费场景,取得了显著成效。 

图2 中国酒业协会白酒技术创新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旭亮 

  当前长江上游地区白酒数智化管理与生态决策优化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进行白酒产业分析,为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和销售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实验室还积极鼓励推进白酒生产过程的数智化转型,并取得一系列丰富成果,尤其体现在与四川著名白酒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产教融合方面。但在行业内仍然存在许多的挑战,例如:如何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酒类产业的创新发展,等等。因此,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发和引进国际先进数智化技术和管理经验,结合中国的白酒文化和智慧,将中国白酒产业推向世界舞台。 

图3 四川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黄进 

  长江上游地区白酒数智化管理与生态决策优化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围绕白酒产业的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理、生态化决策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酒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此外,实验室还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些合作不仅促进了全球酒类产业的创新发展,也提升了我国酒类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四川省社科联作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将一如既往地支持酒类科研事业的发展,为酒类产业的政策制定和决策咨询提供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 

图4 宜宾市二级巡视员朱志刚 

  宜宾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为了世界闻名的白酒产业基地。白酒数智化管理与新质生产力培育作为推动酒类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是全球酒类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 

  白酒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培育路径探索 

图5 四川轻化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罗惠波 

  白酒的文化之美体现在“百礼之会,非酒不成”;生态之美体现在天地共酿;原料之美体现在为酒之韵;酿造之美体现在十二大香型酿造工艺;勾调之美体现在点滴艺术,风味万千变化;特别是在白酒数智之美方面从数字化窖池管理系统、探气上甄机器人、智能检测与建模、基酒的科学化量质摘酒等四方面是未来白酒数智化管理研究的框架。 

图6 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蒋远胜教授 

  以生产资料现代化,推进白酒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提升白酒行业的劳动对象、提高传统产业的劳动者综合能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建设与文化塑造力度、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是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六个核心路径。 

图7 成都信大科学研究院院长龙云安教授 

  全球化背景下数字化驱动酒类产业变革,使原酒业态发生了三个转化:生产过程由封闭转向开放、传统的单一生产向“多业融合”转化、传统生产工艺向“数智”转化。全球经济背景下,酒业发展要坚持“三要”“三不要”:要确保永恒“酒香”,而不要“是酒非酒”;要保留中国“酒质”,而不要“排外唯我”;要发扬推动“酒家”,而不要“独自唯大”。数智酒业国际化之路要做到通过原料数字化、设备数字化和工艺数字化实现全要素数字化;通过市场调研、品牌推广、产品定制实现全市场国际化。 

图8 四川轻化工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主任、教授陈超

  企业数智化转型的三个核心要素是“数字智慧化”“智慧数字化”和“数智合一”。数据要素在推动产业升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数据(生产过程数据、原材料和供应链数据、市场和消费者数据、质量控制数据)是白酒产业在数智化转型中的新生产要素,建立白酒企业大数据集成平台,通过有效整合和利用数据,实现生产优化、市场竞争力提升和品牌价值增长。 

图9 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林沙 

  川酒营销创新的五大核心要素是数字资源整合、数字主体联动、数字技术应用、数字社群交互和数字场景共享。川酒营销传播创新的路径有:产业链延伸、跨界协同联动、消费圈层互动、虚拟场域构建、人工智能驱动实现数智化时代。

  中国白酒产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实践哲学探索 

图10 四川轻化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黄英杰 

  中国白酒产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提升的五个路径:以数智加持为关键、科技创新为核心、庄园发展为路径、时间淬炼为精华以及国际推广提高全球影响力。白酒产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提升所依据的中国白酒文化哲学的三个方面,即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演化不息的生生哲学,以及岁月淬炼的时间哲学。

图11 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二十三代传承人、中国白酒工艺大师许德富

  白酒产业庄园化应以环境生态保护为前提,注重资源整合和产业链优化;以创新为驱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白酒品质;依托众创空间平台和酒旅融合渠道,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产品,实现市场份额提升,完成白酒产业的市场拓展;利用独特的酒庄文化和消费体验,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助力白酒品牌建设,从而推动白酒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图12 贵州国晏酒业董事长蔡新华 

  中国白酒对中国的哲学、医学、政治、民俗与文学的影响深远,中国白酒以固态发酵和固态蒸馏为主的全球独特酿造方式,让中国白酒从原料到工艺都与其它烈性酒不同,口感独特,并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酸和酯以及微量物质;优质中国白酒对人类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

图13 三蚁国际创新研究院院长肖永坤 

  补元气即是激活细胞能量,增强细胞耐受,增强抵抗不利因素能力等是抵抗衰老的有效途径。将“补元气”与健康饮酒相结合,“稀有人参皂苷”在酒制品中的潜在应用,为未来健康饮酒以及酒类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14 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任教师龚异 

  数字经济时代的白酒产业需秉持“三入”价值观,即“入口”要促进感官愉悦、“入心”要激发情感共鸣、“入魂”要引起精神触动;以“三维”发展向度,即数量维要提升生产效率、质量维要协同发展、时间维要守正创新;坚持“对老百姓负责、对老祖宗负责、对老天爷负责”的“三老”使命,以“五品”为着力点,打造高端品名、塑造优质品相、提升独特品味、铸就卓越品质、实施精准品牌传播,加快推进白酒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不断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白酒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与数智化创新发展 

图15 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孙秀梅 

  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酒类企业面对双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应当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有解思维,探索差异化发展模式,多维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

图16 四川省酿酒协会秘书长刘俊升 

  川酒敢于利用既有优势,创造先发优势,川酒的科技创新应体现高效、环保和高质量的特点。川酒酿造与品牌打造,传统生产模式传承与创新,高水平人才与科技创新,是川酒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强大支撑。

图17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研究员、教授范文来

  如何合理有效利用酒糟,提升其高附加值,是实现白酒产业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关键。首先稻壳可用于加工改成活性炭,其次在对酒糟类黑精研究中发现它是由糖包裹蛋白形成的大分子,具有多种益生活性,最后在对大米、高梁基酒糟多肽研究中发现含有大量蛋白质、ACE抑制肽、抗炎肽和抗氧化肽等,在白酒酒槽纵深领域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图18 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研究员程翔 

  白酒企业要积极推进与金融机构的数字化合作、白酒企业应建立健全信用管理体系、白酒企业应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内部管理效率,优化供应链等新证据。数字经济下企业需加强商业信用管理,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全球视角:酒业全球战略分析与国际化发展

图19 英国切斯特大学教授亚历克斯·芬顿(Alex Fenton)

  针对中国白酒在国际市场中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使用一种特殊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白酒行业展开研究,该方法利用网络和社交媒体等手段深度发掘数据,并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着眼于白酒的国际消费者形象、国际市场定位及国际化影响力。研究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领袖尝试使用白酒作为社交工具来提高社交聚会和放松时的优质体验,白酒独特的文化背景和酿造工艺迎合了这部分消费者需求。

图20 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生产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奥拉格·卡利尼娜(Olag Kalinina) 

  俄罗斯酒精工业数字化发展的特点 

  从酒精工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的角度出发,以俄罗斯联邦的酒精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时间线的构造方法、图解法、测量法等,对俄罗斯伏特加制造商、酒类产销数据等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俄罗斯酒精市场的巨大潜力,经济的数字化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俄罗斯的酒精行业冲击并不大,相比而言,中国白酒产业应该更多的注重数智化产业升级,以面对未来的挑战。 

图21 中日韩东亚社会学会韩方秘书长、韩国国立釜庆大学教授芮东根 

  韩国米酒具有价格低,度数低,饮用地点、时间灵活,容易制造等基本特点,且具有“生态化”“韩流化”“啤酒化”的国际化战略特点。中国白酒应借鉴韩国米酒从文化推广到实现经济利益再到实现韩国文化软着陆的国际化方案。

 

图22 日本大阪商业大学JGSS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孟哲男(Mo Tetsuo) 

  中国老龄化及年轻人饮酒习惯的变化、白酒总产量的下降以及规模型白酒企业利润的增长使中国白酒国际化成为了必然,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的不同仍是中国白酒国际化的抑制因素。通过对中日韩三国的酒类消费情报进行详细对比,中国可以通过积极尝试多样化的国际化推广方式加深国际消费者对中国白酒的认知和理解,来提升中国白酒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图23 韩国国立釜庆大学教授崔淳权(Soongwon Choi)

  从文化层、行业管制、消费模式的变化、产品组合重组等方面分析韩国酒精饮料行业所面临的全球化机遇和挑战,可以采取四大国际化应对策略:高定位,赋予酒类饮料文化力量;管理与服务系统化,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融入到管理与服务当中;分销与网络齐推广,重组产品组合扩展多元化分销渠道;加大文化营销策略,以多元化的国际化方式进军海外市场。 

  本次会议积极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及“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号召,与会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代表就酒类研究领域的发展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白酒学院与全球酒类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企业界的交流与合作,为全球酒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视野。

图24 会议合影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方鸿琴 编辑:张征】

原文链接:https://cssn.cn/jjx/jjs_xszx/202405/t20240514_5751007.shtml

编辑:admin

 
导入...